一、事故经过
, g- m, F$ Y# O' R9 o 2月4日甲乙双方签订了《储罐租赁合同》,按照合同约定甲方需将长期未使用的硫酸储罐进行维修和清理干净,才能交付给乙方。朱明亚就委托朱明松帮他找人维修和清理硫酸储罐,工钱为5000元。朱明松担心朱明亚支付不起工钱,就让他联系吴佳,让吴佳先垫付5000元工钱。朱明亚联系了吴佳,叫其先支付工钱,再从租金里扣除。得知吴佳先垫付工钱,朱明松就联系了黄斌告知有维修和清理罐子的业务,并口头达成600元/天的协议,黄斌随后联系了杨球一起做事。2月8日上午,朱明松、黄斌和杨球来到了九江中伟公司储罐罐区,朱明松现场支付给黄斌2000元工钱。黄斌在现场察看了储罐后,就叫朱明松把储罐加满水,他和杨球开始拆除储罐下的管道(拆下来的管道内有稀酸泥),并更换了罐子底部的人孔法兰。2月9日9时30分,储罐已住满水,并从罐顶的人孔溢出。当天,杨球配合黄斌在储罐的顶部进行了焊接作业(焊接作业用电是九江中伟公司安排从外围接的线),更换了两个人孔的法兰片。2月10日,肖赣明准备开车回永修,黄斌就叫肖赣明顺带送他和杨球到九江中伟公司。8时30分左右3人到达九江中伟公司,离作业现场有一段距离,杨球下车后就做焊接作业前的准备工作。肖赣明和黄斌在罐区边闲聊了一会后,黄斌就上罐顶进行焊接作业,肖赣明则向停车的方向走去准备回永修,刚打开车门,就听到一声闷响,他就立即返回罐区察看,就看到杨球已被震落到围堰内的地面上,肖赣明绕着罐区转了几圈没有找到黄斌。 . w" \& [$ ]. L1 [* o3 f
6 l& B- a5 _- v% d9 f( r+ r" u6 ^0 N 二、救援情况
/ X2 `6 E" j/ F K! ^% f4 R 事故发生后,肖赣明立即打电话告知吴佳说九江中伟公司的罐区作业出事了。吴佳当即向湖口县安监局报告了事故情况。县安监局、县消防大队、县园区管委会获悉情况后立即赶到事故现场组织救援。杨球被送往县医院救治,经抢救无效死亡。县安监局组织人员打开储罐人孔放水,约两小时后,消防人员从人孔进入罐内搜救,在罐底找到黄斌,经“120”医生现场确认黄斌已死亡。
: y- ^4 _) N: h d" ]
9 x7 ~: x/ G) J( v& i/ Q三、事故原因! z0 n% \) I5 A: O2 i1 u
(一)直接原因。
$ ~8 y( E# J' Z/ P* n 作业人员黄斌、杨球违反《化学品生产单位特殊作业安全规范》(GB30871-2014)第5条的有关规定,在原储存过浓硫酸的储罐顶部进行焊接作业,作业过程中产生的火花引爆了罐顶内含氢混合性气体,造成了爆炸事故。
6 g. h1 |: H7 _8 u, q9 H 直接原因分析: 1 I1 R9 K& g+ Y, }. w* W
从2月8日至2月9日9时30分许连续向硫酸储罐注水,直到水从顶盖水平较低处人孔溢出为止,较高处人孔距离顶端高度约0.45M左右,形成了较为封闭的空间。 9 `* K' j9 v: @
在连续注水的过程中,底部混合泥渣中的浓硫酸稀释后开始腐蚀储罐内壁,发生以下反应:
! l3 J) W7 y: f( E H2SO4+Fe→FeSO4+H2↑
4 |3 j) Z. V* c- V: V" h9 E 除了少量浓硫酸形成的混合泥渣被稀释,同时发生的水解反应生成的氢离子也促进了上述反应的进行。 : X# P5 u- z4 Y* R1 Y% I/ [8 M% O
随着底部泥渣的逐步湿润分散,以及反应放出的热量,反应逐渐加快,产生的氢气因为比重小,从水体中逸散出来,大部分聚集在顶部近似圆锥形密闭区域,少部分从人孔和顶部的小孔逸散出,以达到压力平衡。由于反应持续进行,产生的氢气逐渐聚集在顶部至少约5M3空间内而形成较高浓度的含氢混合性气体。 Y. K. H$ |* j+ O5 H- R
(二)间接原因: 0 W( `0 C! q- _: M: b: W: D
1.作业人员黄斌、杨球不具备作业场所因注水发生化学反应而产生的危险因素的辨识能力,且违规进行动火作业。
7 V2 K# l) [2 A s 2.九江中伟公司未落实《化学品生产单位特殊作业安全规范》的有关规定。一是公司未制定罐区动火作业方案;二是未安排专人监火;三是作业前未对作业场所进行动火分析;四是未按《动火作业票管理制度》进行审批,并开具作业票。 " o2 t+ K7 `* m6 A& o) N+ }
3.九江中伟公司未对临时作业人员进行安全教育培训、未进行安全交底、未告知作业场所和工作岗位可能存在的危险因素及防范措施的情况下就允许作业人员到罐区随意进行动火作业。 6 a) a# @: T: S' p$ ~
4.九江中伟公司安全管理混乱。主要负责人张海峰安全管理意识淡薄,因公司多年停产没有正常开展安全生产工作,而对罐区临时的维修和清理作业未引起重视,既未安排安全管理人员现场管理和监护,也未到现场检查、指导,对作业现场的安全管理完全失控,因此未能及时发现和制止作业人员的不安全行为,导致事故发生。
( M% F, S: V8 O) }4 e/ E% i |